【張老師月刊】藝術心能量主題文章
很開心跟大家分享,我在張老師月刊的「藝術心能量」專欄已經正式上線….快要一年了🤣!專欄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音樂治療在實務和生活中的應用」。
邱雯琪 /文
網路 / 圖
「我這幾天心情超差的,我應該是得到憂鬱症了」這句話或多或少在你我日常生活中應該都聽過,但到底什麼是憂鬱症?時常憂鬱或是愛哭的人就是憂鬱症嗎?
根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在DSM-V(2013)的定義,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症狀有1) 幾乎每一天、每個時刻都是在憂鬱的心情中2) 對幾乎每種活動都強烈的失去興趣3)嚴重的增胖/減重或是食慾大增/減4)失眠/過度睡眠 5) 心理上肌肉功能退化或是躁動 6) 極度疲倦或是沒有元氣7)覺得失去自我價值(或展現不必要的愧疚感)8)無法做決定或是專心 9) 想死。如果你幾乎天天有以上敘述的症狀,你有可能就是有憂鬱症的傾向。
現在兩個較常提拱給憂鬱症患者的治療是:藥物治療(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和心理治療(Psychological treatment)。治療的目標因人而異,但大多數病人都包含幾個治療目標:1)減少憂鬱的狀況(Beevers, 2011)2)增加個人情緒表達 3)回到正常生活軌道 4)提升社交的狀況 (Natasha, 2015)。 就讓我來稍稍介紹幾個音樂治療對於憂鬱症患者會使用的活動(intervention)吧。
研究發現,寫歌對病人帶來很多的治療效益,例如:延長病人的專注力(Baker et al., 2008)、病人提高社交狀況必且減輕憂鬱程度(Cordobés, 1997)和病人提高挫折容忍度以及更有邏輯的思考應對方式...等。
寫歌篇(therapeutic songwriting): (1) Fill-in-the-Blank
聽到寫歌,通常大家聯想到的,就是古典作曲家或是一些流行音樂的藝人的工作,而第二個反應就是「我沒學音樂誒,不會寫歌啦~」
其實在音樂治療活動中,寫出來的成品(歌)是次要的,過程才是治療的重點。
寫歌可以分成兩大類,音樂治療師Wigram 和Baker (2005)曾提到,治療師和病人一起創作、寫譜、和創作歌詞的過程和建立的治療關係中,就是在治療病人情緒、心理社交、認知和溝通上的問題及需求。"(原文"The process of creating, notating and/or recording lyrics and music by the clients or clients and therapist within a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to address psychosocial, emotional, cognitive, and communication needs of the client" (p.16)."
藉由溝通,音樂治療師根據病人的狀況找到適合病人溝通的方式。
例如,神經損傷之病人較難使用言語和他人溝通,在寫歌的活動中,治療師會採用比較多是非的問題(Yes/no questions)(Baker, 2015)。雖然寫歌這樣的方法在許多文獻中,都證明對憂鬱症病人有顯著的幫助,在Baker(2015)的研究終究發現,寫歌對於剛接觸音樂治療的病人,有些壓力(Gleadhill, 2014)。由於Fill-in-the-Blank (FITB) 是一個比較結構性的寫歌的其中一種方式,對剛接觸音樂治療的病人相對來說就是減少了許多壓力並且提升得更多的治療效果。
到底什麼是FITB呢?
字面上來說就是"填空格"其實也就形容了這種方法。在治療活動中,治療師會準備一首寫好的歌,可以是有歌詞可以是沒有歌詞,在和病人討論後,把詞寫進歌裡。這樣解釋似乎就簡單很多,在對於每個病人的應用上也可以更活,例如,有一些病人非常少話,提供字詞的單子(words reference)就會是治療師可以做到的,這樣病人可以用選擇的方式找到較為靠近自己想法的字詞填入歌中(Rolvisjord , 2001);換言之,如果病人是比較活潑善於表達的,會建議治療師和病人做較多的"討論",一起擬出一些病人真正的感受,如果提供字詞的單子可能反而會侷限了病人的想法和溝通。
那一定要自己寫旋律嗎?
在FITB的活動中其實也可以使用大家知道的歌,來去做"填空"的動作。自己寫歌和用現成的歌其實各有利弊。如果用現成的歌,病人可以比較快進入狀況,但是也因為病人聽過那首歌,可能對於那首歌已有特定的想法或是回憶,這樣會影響病人思考的獨立性;自己寫的歌,相對來說可讓病人的思考路線及討論狀況更加"獨立",但是因為是新的旋律,病人會需要較多的時間去思考。
想知道更多的資訊或是有問題想要討論的,歡迎留言或是寄信給我噢:)
Referenc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DSM-5. Arlington, VA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Baker, F., Wigram, T., Stott, D., & McFerran, K. (2008). Therapeutic songwriting in music therapy: Part 1. Who are the therapists, who are the clients, and why is songwriting used? Nordic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17(2), 105-123.
Baker, F. (2015). Therapeutic songwriting. Hampshire : Palgrave Macmillan
Beevers, C. G. (2011). Introductio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D. W. Springer., A. Rubin & C. G. Beevers (Eds.),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1-20). Hoboken, N. J. : Wiley
Cordobés, T. K. (1997). Group songwriting as a method of developing group cohesion for HIV- seropositive adult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34(1), 46-67.
Gleadhill, L. M. (2014). The stories we haven't told: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music used in therapy for bereaved paren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Brisbane, Australia: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Natasha, T. (2015). Depression treatment goal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ealthyplace.com/depression/severe-depression-treatment/depression-treatment-goals/
Rolvsjord, R. (2001). 'Sophie learns to play her songs of tears'. Nordic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10, 77-86.
Wigram, T. & Baker, F. (2005). Introduction to songwriting in therapy. In F. Baker & T. Wigram (Eds.), Songwriting: Methods,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for music therapy clinicians, educators and students.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很開心跟大家分享,我在張老師月刊的「藝術心能量」專欄已經正式上線….快要一年了🤣!專欄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音樂治療在實務和生活中的應用」。
受邀到艾司摩爾(ASML)和證券公司,帶給員工音樂與舒壓的課程,過去也曾把這樣的課程帶進中科院與國家研究院。即使是四種截然不同的工作場域- 科技、金融、研究機構與軍方,員工們面臨與面對壓力與狀態,其實有很多重疊相似之處。在這裏舉其中一個想法與大家分享。
聽到「舒壓」這個詞,大家總是立刻想到「怎麼做?」。
但了解自身壓力狀態、發現壓力的展現,甚至面對壓力的情境,
是舒壓重要的卻常被忽略的一步。
在 音樂舒壓最重要的第一步 中,我們探討了探索自身壓力的重要性,這是舒壓的第一步。而下一步,則是將這些洞察付諸行動